民以水為天──公共食水的私有化和抗爭經驗

 

(轉載自全球聯陣網站)

食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是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但是,近年在世貿《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推波助瀾下,加上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會往往只會向私營的建設項目貸款,令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面臨食水供應私有化,中國也不例外,而香港政府亦時有全面或部份私營化水務和濾水廠的建議。
全球聯陣在10月20日舉辦了一個名為「民以水為天──公共食水的私有化和抗爭經驗」的工作坊,並邀得長期關注河流資源與大壩問題的全球化監察編緝李育成、荷蘭跨國研究中心(Transnational Institute)食水項目統籌岸本野里子(Satoko Kishimoto),以及職工盟公務員事務委員會的郭錦霖分享他們對水資源及私營化的意見。

在講座開始前,主持區龍宇播放了一段短片《渴死》(Thirst),內容講述近年各國實行食水私有化的後果,尤其是對基層生活的沉重打擊。而當中玻利維亞的人民反對食水私有化的運動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個鏡頭,清楚見到名穿著便衣的秘密警察躲在軍裝警員後面,向群眾開槍。這種令人髮指的行徑,正正反映很多政府勾結財團,為了搜括民脂民膏,不惜以暴力鎮壓捍衛權利的民眾。

隨後,李育成向參加者簡介中國近年水資源開發的情況及問題。他提及近年中國經濟發展急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對電力需求甚殷,加上西部大開發的方針,中國西南部的省份都急於興建水力發電廠。但是截流發電引致河流水流下降,加劇了下游污染的問題,亦令漁產及農產的質量變差。一向缺乏完善河流保育及管理概念的地區政府,往往為了一己私利而犧牲下游地區的利益,甚至影響中國與鄰近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例如湄公河下遊的印支半島國家。而私營化對這情況的影響則相對複雜,因為中國現時在水務未完全私營化,不時有電廠為了彌補舊有國營電廠效率下降的問題而不斷興建新廠,但私營化會令建廠數目及規劃會有所放鬆,對河道亦有所影響。

岸本野里子接著分享了很多發展中國家面對私營化後,諸如水費狂飆、設施保養不足和撤離貧民區的問題。事實上,水務私營化後,有些國家的水費居然升至佔居民入息四成,情況令人咋舌。而這些問題往往並不是單獨發生的,背後牽涉更大的國際集團的利益輪送,最聞名的莫過於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會往往只會向私人參與的建設項目貸款,例如規模龐大的水霸工程,本土企業及社區都缺乏參與的機會及空間,貸款所得結果盡送發達國家資本的財團的口袋中,而借款國政府往往負擔著巨額的利息開支,人民則失去廉價的基本食水供應。她同時提出了一個值得留意的問題,就是近年開始有些私營水務公司因為未能履行合約所訂明的責任而撤出發展中國家,將食水供應的服務交還政府管理。於是,她工作的跨國研究中心亦有見及此,邀請了具備相關重新公營化(re-admininstrate)經驗的工會代表分享,以研究將私營化項目重新公營化的可能方案,日後供不同地區的組織者參考。

最後,郭錦霖分析過去幾年有關公務員參與反外判、反私營化行動的經驗,有感社會上對公務員的行動有一個假設,認為公務員的行動不過是為了保一己之「飯碗」,但他並不同意,舉出過年兩年的例子,很多基層團體及民間組織亦有參與反外判、反私營化行動,令水務全面私營化的計劃得以擱置。而公務員在事件中扮演了提供行內分析和揭穿政府策略的重要角色,對談判及動員有所幫助。他同時提出,香港現的食水供應極為優質,是全球少數可以直接使用自來水作醫療用途的地區之一,而且價錢廉宜,首12立方米更是免費,對一些像獨居老人等社會基層的低用量用戶是有補貼的作用。可見,食水在香港仍被視為一種權利而非商品。一旦商品化,這些有利基層的措施恐怕會被最消。

來自水務專業人員協會的劉先生,十分認同郭的意見,並補充說香港現時淨水程度達99.8%,而私營公司最高也只有約83%。而且,公營水務私營化後,私營公司往往因為成本或設施所屬權的問題,對供水設施保養不周。他同時提到近年水務署以「公私營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的方式,舊酒新瓶,重推沙田濾水廠私有化計劃。而PPP其實與私營化一樣,同樣影響供水的質素及服務。雖然政府擔保不會影響水務署員工,但員工仍然因為食水質素及價格保障成疑而反對這項建議,並在策略上要求政府進行業務可能個案研究,保證不會影響質素及價格,並提交立法會討論。這種策略,並非即時反對,而是將問題提到立法會的層次去討論,是希望藉此引發公眾討論,將問題定位為社會民生議題,而非政府與公務員之間的糾紛,爭取更廣大的連結及支持。其他參加者均十分關注,紛紛詢問提交立法會的時間,可惜政府的顧問報告尚在準備中,而更多的討論及資料搜集將有助日後一旦提交立法會時作公眾教育及動員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