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人翁”到“打工仔” --- 中國當代的國企工人
這篇論文討論中國的企業民主制度(職工代表大會)為什麼從來沒有認真實施過,再探討這點同世紀之交國企工人反抗私有化失敗的關係。文章還指出,從頭起中共就在許多細節上,特別是同全總(中華全國總工會)有關的細節,都致力於把企業民主制變為由黨絕對控制的空殼,顯示出中共從頭起對任何企業工人民主自治的深刻敵意。這種情況其實從毛時代開始,所以那個時代的國企工人談不到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主人翁”。雖然當時的工人階級享有就業保障和基本福利,比較許多落後國家的工人待遇要好很多,但是卻沒有基本的政治權利,連企業民主這樣一種最基層民主也只是一紙空文。正因為工人階級很早就已經被剝奪政治權利,變成一盤散沙,所以後來當資本主義市場改革開始時,工人沒有正式渠道去抵抗。他們終於被迫在1989起來反抗,可是手無寸鐵的群眾最後被鎮壓了。鎮壓成功的其中一個後果就是為當局進行第二輪的更為激烈的資本主義改制,即國企私有化,鋪平道路。最後,這篇論文不同意一種見解,即那種主張工人階級本來就只配擔當僱傭勞動者角色、本來就不配擔任什麼領導階級的見解。文章的結論認為,從過去60年的革命與工人階級的發展歷史所能汲取的教訓,恰恰就是工人階級不能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如果工人階級想翻身,就要鍛煉自己,發展出民主自治的能力,使自己能夠左右社會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