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與CEPA

http://english.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29/cepa.jpg

 

CEPA內容:源起,製造業及服務業

CEPA全名為「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中文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單而言,這是一個香港與內地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大幅減除兩地之間的貿易障礙──關稅及資格限制等。

CEPA主要分為兩大部份: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在貨物貿易方面,內地給予香港製造的產品零關稅的對待,只要該產品部份生產工序在香港進行,即可享有此等對待。服務貿易方面,CEPA開放十多個行業的限制,包括分銷、法律、會計、管理諮詢、醫療、建築房地產、保險、證券、視聽、銀行、物流、會展、旅遊、增值電信及廣告服務等。這些領域過去要求企業有較多的資本或營業額,可以涉及的業務範圍較少,或需要與內地企業合資經營。這些限制都在CEPA的框架下被取消或減少。以醫療及牙醫服務為例,過去中外合資的醫院及診所聘請的醫務人員大多數需要為中國藉人士,但CEPA下香港與國內合資的醫療機構的員工可以大多數為香港人。而且香港醫生可以在國內有較長的執業期。而香港三所大學畢業生亦可參加內地統一醫師資格試。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在未來數年將降低關稅及開放市場。中國政府為了讓國內企業可以嘗試接受開放市場的衝擊,所以與香港簽訂CEPA,提早讓港商進入內地市場。換言之,其他國家可以在數年後享有大部份CEPA的條款,港人的優惠並非長久。

WTOCEPA (FTA)

WTO與CEPA可說是一脈相承,WTO其實是一個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各國共同商討如何開放市場,但由於各國之間的不同利益,WTO會議難以使多國達成協議。因此,近年國與國之間更多達成的是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主要由國與國之間簽訂,CEPA正是其中一例。不論是多邊還是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其本質都是一致:消除資本流動的障礙。更糟糕的是,WTO與FTA互為影響。例如CEPA給予港商的優惠比WTO條項要多,所以WTO成員國必會要求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進一步開放中國(及香港)市場。

CEPA能吸引更多港商及外國企業到港投資,增加就業機會?

政府宣傳CEPA其中一個論調是:因為香港製造業享有零關稅的優惠,因此可以吸引港廠或外國廠家來港設廠,生產高質素的產品,從而製造就業機會。但數據顯示,這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極低。首先,2002年,香港對內地的本產出口總值53億美元中,只有16億是輸往內地消費市場。而在16億當中,仍有大部份是機器及半製成品,真正供給大陸消費者的「港貨」少之又少。大部份港商都是為歐美品牌生產原設備,而非自創品牌。因為香港品牌遠遠不及歐美日的名牌貨品,所以港產品牌在國內市場份額所佔甚少。其次,即使有部份高增值(例如鐘錶)的生產回流,能夠僱用的就業人數非常之少,且集中在高技術的範圍,難以改善就業情況。

CEPA協助香港企業開創內地市場,港人北上就業更有前途?

有學者指出,相對製造業,CEPA對本港的服務業更為有利。因為降低進入門檻,令本港服務業可以大舉進軍內地市場。本港企業在內地拓展業務,可能會因此招聘一些香港管理人員到內地工作。但數目將不會很多,且對基層市民就業無甚幫助。而且內地員工的薪金跟本港員工有一定差距,港方管理人員只會擔當過渡角色,待內地員工得到足夠的訓練,企業就只會聘請國內人士。情況跟九十年代的工廠技工一樣:當內地工人熟練工序後,就是本港技工失業之時。

此外,部份行業,例如會計及法律服務等,亦可能出現業務北移的現象。大量本港會計師及律師到國內開辦事務所,除了少數大型企業外,其他小企業可能會放棄香港的業務,造成更多後勤人員失業。

CEPA對香港總體經濟有好處,最終基層都可以受惠?

另一個主流論述是:CEPA增加兩地的貿易額,總體而言能夠帶活本港經濟,最終使社會各階層都能受惠。但這種「滴漏效應」其實沒有任何實質的証明。首先,貿易額的增加與基層市民生活的改善並無任何直接甚至間接的關。本港的整體出口貨值指數從2002年的99.2上升至2004年底的137.1,但同期的薪金卻不升反跌,與貿易最有關係的船務主任及船務文員月薪下跌5%及3%。而低收入的職位薪金下降更多,司機月薪減少8%,侍應生收入更少了近12%。即使過去本港製造商在國內大賺特賺,很多資金確實回流到本港,但都只是流入樓市及股市,造成泡沫經濟。基層非但不能在「魚翅撈飯」的日子得到多少實惠,更飽受高樓價之苦。而當泡沫經濟爆破時,基層卻要承受減薪及裁員的苦果。

說到底,CEPA對誰最有利?

港人目前持有的海外資產是本地生產總值的兩倍,相較日本(只有30%),本港(富商)其實有很多財富及經濟活動在海外。CEPA只會對港資(跨國企業)拓展中國業務更為有利。他們發財的同時,本地的工人,特別是基層市民,卻是沾不上邊。工人並不能像資金一樣可以到處遷移,當本地資金北移,造成服務業空洞化,工人只能留在香港接受失業減薪的命運。此外,CEPA加劇了本港及內地的競爭(主要為服務業),內地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對內地工人的剝削及壓榨只有變本加厲。因此,CEPA只是對規模越大的(跨國)企業,以及少數專業人士有利,對香港及國內的工人只會帶來更多的剝削。

前車可鑑:NAFTAFTAA

雙邊/多邊(即兩個或以上國家/地區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近年越來越盛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NAFTA於1995年簽訂,成員國包括加拿大、美國及墨西哥。成立之時就像CEPA一樣,承諾會為區內帶來經濟繁榮。但九年後的今天,NAFTA為基層帶來甚麼?請先看看墨西哥,自由貿易令美國的玉米及其他農產品可以以超低價入侵墨國的農業市場,打垮本土的小農經濟。農業難以維持生計,則農民只好跑到城市打工,為廠家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力。製造業方面,大量的工廠由美國南移到墨西哥,令出口加工區的就業人數由五十多萬上升至一百二十多萬。但墨國的工人待遇卻沒有得到多少提升,墨國製造業工資下降兩成,全國貧窮人口由50%上升至58%。此外NAFTA亦鼓勵美國重工業於墨西哥設廠,造成嚴重環境污染。而資本流動則令墨國金融市場波動性更大,1994年的金融風暴令數以十億計外資一夜間撤離墨西哥。

美國方面,工廠外移造成大量製造業工人失業。據統計,美國流失近百萬個職位。很多老闆以遷移工廠為威嚇理由,阻止工人爭取集體談判權及其他應有權利。加拿大的原材料則以平價進口到美國,國內的工廠亦南移到墨西哥。而仍然留在美國及加國的職位,工資亦受到削減。

美國(企業)在NAFTA之下,盡享原材料及人力的優惠。因此,美國期望可以將自由貿易區範圍,由北美擴展至全美洲,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greement of America, FTAA)。但拉丁美洲國家不願意接受新一輪的殖民及剝削,FTAA還有拉鋸的談判階段。

總括而言,雙邊自由貿易協議(CEPA, NAFTA等等)所採取的理念跟WTO如出一徹:消除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障礙」,企業可以更自由進出不同國家的市場,加劇競爭及壟斷,造成貧富懸殊,利了(跨國)企業卻苦了人民。香港的製造業在八十年代末已經開始北移,造成製造業職位流失。現在CEPA的落實則加速服務業的北移,本港的就業市場會進一步萎縮。

抗爭運動:向FTA說不

各地的勞工、農民、婦女及人權組織等已經聯合起來抗議當地政府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例如南韓及台灣的農民都反對政府與外國簽訂FTA,引入外國低價農產品。工會反對FTA造成工業及服務業外移,反對跨國企業剝削本土勞工。很多自由貿易協議跟WTO條款一樣,凌駕本土的法例,因此民間團體都抗議這種反民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