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世界貿易組織宣佈多哈回合談判擱置。這輪開始於2001年的談判,按計劃於2006年年底完成,可是在談判的最後階段主要因為歐美大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而宣告終止。
鋤弱扶強的「多哈回合」談判
多哈回合被世貿稱作「發展回合」,據稱旨在促進貧窮國家的發展,可是從這次談判中暴露出真正面目。去年世貿香港會議上通過《香港宣言》,宣佈發達國家八年後取消所有農業出口補貼,善良的人們還以為富國覺今是而昨非,願意貫徹公平貿易原則。其實限期取消的只是某種補貼,而非全部補貼:最扭曲貿易的不是富國的出口補貼,而是國內補貼。單是美國一國,它的國內補貼就高達200億美元,主要用來資助商業性大農場向窮國傾銷產品,從而打垮窮國小農生計。這次談判破裂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國拒絕進一步削減國內補貼,任何類似的削減均以發展中國家開放「非農產品市場准入」和服務業為條件。即是說:你休想我減少農業補貼,除非你徹底開放工業產品、漁業和食水供應、醫療和教育等公營部門吧。發展中國家沒有接受這麼苛刻的協議,發達國「失去少少,撈回多多」的如意算盤暫時無法打響。
多哈回合擱置,對全球官商精英推動的所謂全球化不啻是個挫折。七十年代末統治集團開啟的新自由主義路線,到1995 年世貿成立,可謂如虎添翼;它以自由貿易之名,通過更多更大規模的「自由化」協議,強迫各國拆除旨在保護小農、勞工、婦女和環境的法例法規和公營部門,既幫助大財團降低投資成本,又幫助其開拓更大商機。可是,物極必反,資本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引起社會矛盾的普遍激化,最終導致民眾抗爭的全球化。這次多哈談判失敗,除了源於各國之間的矛盾外,也是民眾從西雅圖、坎昆到香港不斷的反世貿抗爭取得的成果。
世貿仍有待我們去紛碎
雖然世貿暫時受挫,但民眾抗爭絕不能鬆懈。因為這距離人民真正勝利之路尚遠。
首先,暫停的只是多哈回合談判,而不是世貿機構本身;世貿仲裁貿易爭端等日常工作仍然繼續,它作為推動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國際機構的功能並未喪失。
其次,多哈回合談判前達成的世貿協議對香港等148個成員仍然具有約束力。以香港為例,令本地建築工人就業職位減少的世貿《政府採購協定》和大大限制了資訊流通自由的《版權條例》(根據世貿《知識產權協定》修定)仍然有效。
再者,在多哈回合的服務業談判中,香港政府已向世貿承諾開放環境衛生、郵政快遞、高等教育等服務,同時又有國家要求香港開放護老及護幼市場。這些領域不少是公營為主的民生攸關的部門,一旦開放,很可能導致財團接管公營部門。多哈談判如果重新啟動,上述領域的私營化將很快提上日程。各國官商利用世貿推動公營部門私營化的意圖十分明顯。早在1999年,世貿秘書處一份文件已經認為《服務貿易總協定》一旦落實必將「使當今的自由主義政體和範圍在自由化的道路上大興於世」。這裡所指的自由主義,不是言論、結社等自由,而是大資本的投資自由。
最後,雖然世貿(作為多邊貿易談判的平台)談判擱置,但各國統治者將轉向以國(地區)與國之間的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來完成世貿暫時不能完成的任務。2001年的香港──新西蘭自由貿易協議和2003年的CEPA,都屬於FTA。不論是多邊還是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本質上都是為了消除資本流動的障礙,而不顧及由此造成的失業和貧窮化問題。民眾要警惕各國官商暗度陳倉,借FTA的平台推進資本自由化。
保持對私營化的警覺性
香港市民經歷過去年的世貿會議和反示貿行動,對世貿的認識無疑比以往增加,可是仍有不少人以為世貿對香港沒有直接影響,甚至以為香港是自由貿易的贏家。所以,雖然現在世貿談判暫停了,但是我們仍然要密切注意世貿機構的動態和政府的有關政策,尤其要保衛我們在醫療、教育等方面原有的社會權利,並且反對整個新自由主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