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普羅大眾的香港宣言

2001年開始的世貿多哈回合談判,中間經過2003年的暫時失敗,終於在2005年12月的香港部長會議達成局部協議,為2006年達成全面協議作進一步準備。區龍宇[1]

農業協議不公平

這次部長會議達成了2013年取消農業出口補貼的協議[2],被視為歐盟對發展中國家作出了重大讓步。但是,歐美花得最多錢的,不是出口補貼,而是國內補貼。本來,按照世貿農業協議,相當部份國內補貼也要逐步減少以符合所謂自由貿易的要求。[3]但是,在多哈回合,從2001年的部長聲明一直到今次香港宣言,「大幅削減國內補貼」的空話說了又說,卻始終沒有定下任何期限。可以說,最能夠暴露富國在推行「自由貿易」上的偽善,就是農業協議。

農業協議本身從頭起就不公平。因為它並非單方面要求富國削減補貼,而是把發展中國家(除開最窮的幾十個小國之外)綑綁一起,要後者也一併削減。1986-88年間,歐盟的國內補貼達到923.9億美元,而哥斯特黎加只有1千8百萬美元。照理,前者應該多削,後者則根本不應該再削。可是,實際的協議竟然是從1995年起,大家都要按1986-88的基數削減17%和13%![4]由於前者基數大,削減17%之後,國內補貼仍然很大﹔後者基數很小,再削減13%,對發展中國家形同落井下石。這種肥瘦一併綑綁根本是欺負弱者。

發達國的農業發展,如果沒有國家的補助,就沒有今天。所以西歐戰後一段長時間都是農業凈入口國,但八十年代初已經變成農業凈輸出國了。等到西歐以國家補助來大力發展農業之後,它才忽然奏起自由貿易的迷曲,要一體限制富國與窮國的農業補貼了。窮國從此被剝奪了部份國家主權,不能保護小農和給予補助。這樣的農業協議,不可能真正惠及窮國。

NAMA:把海洋與森林出賣給世貿

現在香港宣言終於確定要就非農產品市場准入(Non-agricultural market access)展開談判,標誌著世貿進一步擴大它的管轄的範圍。世貿同它的前身關貿的分別,首先就是後者的涵蓋範圍較小,沒有包括農業、纖維產品和服務業。1995年成立的世貿首次包括了所有這些範圍。但是發達國不滿足於此,所以就用取消農業出口補貼來作為迫使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的籌碼,搞出一個什麼NAMA談判。按照2001年的多哈部長聲明,所謂非農產品,「其所涵蓋的產品是全面的;不會有任何產品能夠事先剔除在外」(附件B第21條);就是說,除了農產品之外的一切產品。香港宣言舉了例子,除了工業產品外,NAMA可以包括漁業、林業、各種原料,特別是貴金屬。

全球3億5千萬依靠樹林生活的小農和原住民,以及4千萬小漁民的生活來源,從此就變成世貿框架下的買賣,讓跨國公司更方便地剝削他們。難怪這次部長會議,有亞洲各國的漁民團體參加抗議,喊出「把漁業剔除於世貿之外!」的口號。只要看看世貿把農業納入「自由貿易」之後對各國農夫的打擊,就會明白漁民的反對是大有道理的。

NAMA: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

「非農產品市場准入」談判引起發展中國家的民間團體另外一個不滿的,就是第一,進一步限制了發展中國家運用關稅來保護自己的幼稚工業的自主權;第二,宣言所採取的關稅減讓公式(所謂瑞士公式) 本身就不公平,因為這使發展中國家的減幅比發達國家為大。兩個方面加起來,將極為不利發展中國家的工業發展。

如果多哈回合真正是發展回合,就至少應該這樣糾正這種不公平:要發達國根本廢除種種妨礙落後國的工業化的關稅制度,同時不強迫發展中國家減讓關稅。發展中國家不一定時時都須要高關稅(事實上,發達國當年也是靠高關稅來發展自己的工業的),但是一定時時須要擁有關稅自主權,因為關稅是它們很重要的發展工具。但是現在這個NAMA的談判根本不是這樣,而是相反。按照所謂瑞士公式的關稅減讓,發展中國家將會減得比發達國家厲害,損害前者的工業化。

服務貿易:化公為私,假公濟私

發達國在這次談判中另一個進展是繼續推進服務貿易談判,並為此而嘗試大大改變原來的游戲規則。本來,按照服務貿易協議,任何國家對於是否參加有關開放市場的談判,是否作出承諾,基於自願原則。在很多國家的抵制下,發達國未竟全功,但是也成功地使香港宣言把本來的雙邊談判變成為多邊談判。從前是各發達國分別向,比方說,斯里蘭卡,要求展開市場准入的談判,今後就變成多個發達國,聯合向斯里蘭卡施壓。由於斯里蘭卡欠下歐美許多債務,所以凡是這些談判,本來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對等談判。現在再加上多邊談判,那些小國更是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其次,附件C規定各成員國要「盡最大可能」在四種服務業提供模式[5]上進行進一步貿易自由化的談判,特別是在外資投資、外資的服務人員跨境流動等幾個方面。我們非常擔心,如果讓世貿得逞,就會進一步犧牲普羅大眾及自然生態的利益。世貿18個主要協議,事實上都把保護人權、勞權、婦權和環境的法律當作「貿易壁壘」,以便跨國公司加以打倒。所謂第四種模式即自然人流動,更根本是為跨國公司度身訂做的條款,方便它們把廉價勞工直至廉價專業人員從第三世界送到發達國家來取代其原有的員工,然後付以第三世界的工資。總之,如果世貿成功,就意味跨國公司可以享有全面的貿易與投資自由,亦即全面的剝削人和自然的自由,不受任何民主監督,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今天還未達到這一步,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普羅大眾不及時根本反對,到達這一步不會是很長遠之後的事。

世貿所謂服務業,還包括了許多本來是公營為主的部門,例如食水、教育、醫療、護老、郵政等等。先是〈服務貿易總協定〉將之納入貿易,繼而在香港宣言中力推各國要在明年達成擴大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協議,那就等於宣佈要推動各國大規模的私有化,並讓外資收購本地最重要的公共資產。

香港宣言只是規定一個大方向,但同時已經正式定下了繼續就服務貿易展開談判的日期:

——2006年2月28日前,想向其他國家要求開放服務市場的國家,聯合提出多邊的要求清單。

——2006年7月31日前,凡是接到開放請求的國家,須提出第二輪的修訂開放建議。

——2006年10月31日,接到開放請求的國家要提出承諾定稿。

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向世貿成員國提出開放本地「環境服務及圖書館服務」的建議,並且按照上述時間表,將會在明年年底之前達成協議,所以香港的社會運動要爭取時間,及時阻止它把現在由食物環境及衛生署、環保署、渠務署、文娛康樂署等負責的公營服務出賣給私人。

中國的角色

這次香港部長會議多少推進了多哈回合的談判。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印度、巴西等領導G-20[6]的大發展中國家在談妥條件後向歐美妥協,犧牲了較小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原來,中、印、巴三國在2003年坎昆會議阻止發達國強硬推動談判,只是因為當時歐美叫價太高,又沒有充份照顧這些大國而已。

中國政府的立場同樣是很清楚的。只要發達國願意給發展中國家一點點甜頭,中國就會全面支持所有發達國的議程,即NAMA和服務貿易談判。薄熙來轉述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呼籲,「希望有關各方拿出更大的政治誠意,顯示必要的靈活性,積極推動多哈發展回合談判進程,力爭在香港會議上取得實質性成果。」中國代表團也全程參與所有綠室協商,這些綠室協商只包括發達國與少數大發展中國家,同時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摒­諸門外。與會中國代表馮軍表示,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期望甚高,希望中國能挺身而出,替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但是這種希望是肯定要幻滅的。薄熙來說得很明白:「中國在某些中低檔產品上也有著自己的優勢,因此也希望能夠開發新的市場。」

不論中國政府的算盤是否打得響,有一點是沒有疑問的﹕廣大中國工農並沒有從經濟及貿易增長中得益,而是相反。中國政府當年為求入世,已經對整個工業和公共服務進行巨大重整和私有化,造成幾千萬人失業。為了同樣原因,中國政府也犧牲了農民,把農業關稅降到幾乎是全世界最低,又自願把發展中國家原該享有的10%的國內補貼下降到8.5%。歐美的廉價穀物今後就很容易打垮中國的小農經濟。近年來中國已經從農業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中國政府的對策就是促進商業性大農場和鼓勵出口。這樣一種政策不過是繼續加強那種弱肉強食的國際貿易制度而已。但是這種制度,不論從社會還是從環境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持續的。

世貿與黑社會

有人總是希望能夠通過游說去促使世貿變好一點。這是沒有的事。惡魔只能生下惡魔。世貿18個主要協議,都是為了建立這樣一個美麗新世界而度身定做的:先把保護人權、勞權、婦權和環境的法律當作「貿易壁壘」;以便跨國公司加以打倒。這樣,跨國公司就可以享有全面的貿易與投資自由,亦即全面的剝削人和自然的自由,不受任何民主監督,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ABB工業集團的主席有這樣一句名言:「我把全球化定義為:我屬下的所有公司享有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投資的自由,自由決定生產什麼,自由買賣想買想賣的東西;來自勞工法例及社會公約的限制則盡量少。」它們今天還未達到這一步,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普羅大眾不及時根本反對世貿,尤其是不根本反對世貿背後的大財閥,到達這一步不會是很久之後的事。

從第二次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或者最晚90年代,如果包括香港在內的世界許多地方,普羅大眾生活多少有了改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人運動和各種社會運動迫使政府用法律、財富再分配和發展公營部門來限制了資本把商業利益完全凌駕社會之上的權力。過去二十年,可以說是大財閥全面反攻倒算的時期。所謂全球化時代,說穿了就是這句話。但是任何社會制度、社會政策,都是人為的東西。人可以建設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也可以改變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問題只在於怎樣對症下藥。

經過這次世貿第六次部長會議,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這個世貿組織,完全不是為勞動人民服務,更不是為保護環境而服務,而是為大財閥和統治精英的全面反攻倒算而服務。不可能寄望它會有好的協議,正如不能希望惡魔可以生下天使。有人說,窮國雖然知道世貿不好,但是沒有世貿可能更壞,因為它們那時就要面對一個全無規則的弱肉強食的世界貿易制度。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所有黑社會在踢人入會的時候也是這種說法:加入黑社會,你才得到保護,不然就更可怕,變成完全不受保護。面對黑社會這種不請自來的「保護」,稍有頭腦的人都寧願避之則吉;社會改革家更一定會矢志消滅能夠產生黑社會的社會病根,而決非同流合污。對於世貿也該這樣。事實上世貿就是一個按照弱肉強食的規則打造的國際黑社會。在無規則的弱肉強食和有明文規則的弱肉強食之間,任何有點民主風骨的人,都不屑於汲汲計較二者的優劣,而是二者皆拋,並專以全面的社會改革為職志。

——–

[1]作者是全球化監察編輯。

[2]另一個所謂讓步是對最欠發達國家的優惠:在2008年前,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向最欠發達國家至少97%的產品,提供免關稅和免配額市場准入的「雙免」優惠。目前全球共有50個最不發達國家,他們的人均年收入低於750美元。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還不到全球的1%。

[3] 主要是被稱為黃箱的農業補貼須要削減。但是,所謂藍箱補貼,也會有「扭曲」貿易的成份,但是却可以保留。

[4] 〈WTO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王珍﹐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北京﹐33-34頁。

[5]四種服務業提供模式,分別為跨境提供服務、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

[6]二十個發展中國家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