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信報》社評 2009-11-12
為了表達對廣東省旱情的關注,水務署署長早前向廣東表示可以暫時減少供應東江水,以助紓緩內地旱情,廣東省水利廳回覆時表示,目前透過省內三大水庫作出流量調度,有信心可以確保東江沿岸市鎮及香港飲用水的穩定供應,毋須減少東江水輸港。香港人習慣一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清潔食水,早已忘記四天供水一次的痛苦回憶,事實卻是,全世界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愈來愈嚴重,中國內地情況更甚,以廣東的水源及全省經濟發展水平衡量,省內對香港供應東江水的能力正在急速下降,如果以供求規律定價,下一次東江水供應合約理應大幅加價,換言之,如果東江水供應減少,香港的食水從何而來?港人用水應該要付什麼價錢?這些疑問很快就會成為香港人的切身問題。
「獅子山學會」的何民傑、王弼昨天在本報的文章〈請先閂水務署的水喉〉提出了很多關於香港用水值得留意及思考的數據和論據,特別是關於香港目前的供水管理:「問題根源(水管滲漏浪費食水)是水務署的官僚沒有動機去管好水管,不會如電力、煤氣等公用事業般要自付盈虧,珍惜每分資源」;兩位作者於是提出他們所屬學會經常力倡的主張—把水務私營化。
水務私營化並非世界主流,全球目前共九成國家的供水服務仍是公家經營;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全球有十一億人口缺乏安全食水供應,二十六億人缺乏基本的衞生設備(有足夠水源是衞生設備的基礎),每年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兒童數目高達一百六十萬。據聯合國在二○○三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要令貧困人口得到安全食水供應,估計耗用的資金需高達一千一百至一千八百億美元,聯合國的千禧年發展計劃設下的目標,是在二○一五年把原來缺乏安全食水的人口減半。嘉圖學社(Cato Institute)推薦的瑞典學者F. Segerfeldt 發表的文章 Water for Sale: How Business and the Market Can Resolve the World’s Water Crisis,力陳在發達國供水服務主要是向富人和中產階層提供,他調查的十五個國家之中,約有八成人口—主要是貧困階層,根本無法得到食水供應,不但令他們的居住環境衞生情況惡劣,而且也要付出更高價格才可獲得食水供應。由此看來,香港的供水系統覆蓋所有類型的住宅區(不分貧富),而且用水量低的家庭可毋須付費,跟其他國家比較,香港的供水服務其實等同福利,一視同仁兼收費低廉,此中原因,主要是供水服務由公家經營,「不計成本」有以致之。公家經營最重服務穩定,避免受市民批評,成本效益則完全毋須考慮;數字顯示,本港因水管日久失修或管理不善而流失的食水滲漏竟然高達二成二,每年浪費達六億元(見何、王文章);試想,如果由一家私營公司管理,它會願意看見食水如此浪費掉嗎?
供水私營化最積極的其中一個國家是中國;內地目前有三分之二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一百一十個城市情況極為嚴重,過去七年全國人均用水下跌了百分之一點七。為了應付這種嚴峻形勢,中國政府的解決方法是重整策略,把水資源從公用財(Public Good)「轉化」為商品,供水服務則走商業化和私營化,以供求及價格反映水資源的珍貴,並從中調節使用量;中國的做法,令內地出現了多個大型水務集團,反對私營化的輿論力指大企業賺錢,但低下階層卻沒有好處;現實卻是,如果不以私營化方式,試問政府又怎會有龐大資金提供大型的供水服務?
據特區政府的文件顯示,由於供應東江水的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幣滙率上升,粵港雙方已經同意初步把水價上調百分之十八點六,現在政府凍結〇九至二〇一〇年的水費,凍結期過後,本地水費無可避免會上調。便宜、清潔和安全的食水供應絕非必然,如果東江水無力向外輸出,香港其中一個用水來源,將是復建海水化淡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