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是便車還是賊船﹖

紡織品及成衣協定(即多纖協定或配額制)經過10年的過渡期,終於在去年底全面取消。2005年初中國廠家立即大舉向美歐進口成衣產品,結果引發美國及歐盟對從中國來的成衣產品重新設立配額限制。到今天中美與中歐之間在紡織品貿易上的磨擦仍不斷成為全世界的關注焦點之一。估計這種緊張的貿易關係會繼續出現,而且不會短期內全部解決。

中國反對美歐重新設限的理據

美歐對中國重新設限引起中國非常大的反彈,因為配額制本身根本是保護主義,而且是富國排斥窮國的保護主義,理應取消。而10年前WTO為了推行全球自由貿易化,也決定在2005年全面取消配額制,開放市場,各國自由進出口紡織品。

但配額制取消不到三個月美歐又再向中國重新設限,反映歐美等鼓吹自由貿易的發達國的出爾反爾及輸打贏要的霸道行為。所以歐美對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顯然不合理,而中國批評歐美言行不一也很有道理。

但當中國振振有詞地批評歐美的霸道時,她是有點心虛的;因為她清楚明白美歐對其重設進口限制是有法理依據的。因為她在2001年底加入WTO時接受了其中一項條文:在2008年以前,任何協約國如有證據證明中國的進口擾亂其市場的話,有權向其暫時重設配額限制。現在美歐只是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辦事而已;中國不得不遵守「合約精神」。因此她只能大肆批評美歐違反自由貿易的原則,而不敢是說重設配額是不合法!

其實1974年設立的多纖協定從頭起就是歐美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工具。事實上,美歐對紡織品的貿易保護始於40多年前,當時歐美眼見成衣紡織產品大量從日本、南韓、台灣以及香港進口,於是設立配額制來限制其發展,目的是要防止後進國廉價產品大量湧進其市場,擾亂其市場及影響當地就業。問題是為何從前要大力保護的紡織業,今天又願意取消呢?很簡單,今天的紡織業在發達國已經是夕陽工業,美歐當然願意犧牲國內的夕陽工業來換取發展中國家向其開放更有利可圖的服務業和農業的市場。至於工人的死活,從來都不是統治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中國入世時所簽的特別保護措施(即容許美歐等國重新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明顯是個美歐的陰謀詭計之一,因為7月中的中美就紡織品進口的談判就有這麼一個結果:經過一天的緊張磋商,美方在獲得了中方開放政府軟件採購市場,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承諾之後,明確表示將「慎用」特保措施。

取消配額制對工人造成的影響

雖然上面提到配額制的設立首先是有利歐美,但後來配額制的確也使全球紡織品出口可以較平均地分散在近200個國家。它確保一些後起的及競爭力較弱的國家也可以分到配額。取消配額制肯定會打破原來的平衡,訂單會跑到最有競爭力的國家。據世貿報告的估計:取消多纖協定後,最終可能只剩下30個較強的出口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印度及巴基斯坦。據估計,中國紡織品出口的世界份額,將會由取消前的16%上昇到50%,大幅搶去較弱的發展中國家的份額。而孟加拉﹑菲律賓 ﹑印尼等的出口將減半,墨西哥的份額更會大幅從10%下降到3%。拿不到訂單的國家,工作機會就會大大縮減;失業會更嚴重。

國際紡織﹑成衣及皮革工會最近一份報告指出:自今年年頭取消配額以來,非洲的窮國萊索托,已經有6間工廠關門,七千人失業。估計下半年會再多五萬八千人失業。萊索托九成九出口創匯來自紡織品,不難想見後果會多嚴重。柬埔寨有20間工廠關門,一成工人即二萬六千人失業。斯里蘭卡有46間工廠關門,二萬六千人失業。毛利裘斯估計會失去七千職位,孟加拉估計會失去一百多萬個職位。

其實,不但是窮國工人是配額制的受害者,歐美等發達國的製衣業工人也是受害者。過去10年間歐美等國已有過百萬的製衣業工人因資本外移到亞非拉等地及本國受外國大量進口廉價紡織品的衝擊而失業。所以配額制的取消意味著全球各國陷入更嚴重的「比賤競賽」。

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中國已被視為配額取消後的贏家之中的贏家。但是我們要對所謂中國是贏家的說法有所警惕。首先,要知道外資佔紡織品總產值及出口創匯額的四分之一。所以中國企業並非獨贏,而是要給外資分一杯羹。其次,即使是由中國企業出口的那個部份,其實多數是為外國公司貼牌生產,前者只能拿到小部份的附加值,最大頭的利潤是落到後者口袋。由此可見,中國雖將成為紡織品大國,但最大贏家不一定是中國,而是發達國。其實,中國成為紡織品大國,這個事實本身根本是同美國商界利益基本一致而非衝突的。所以美國一部分商界和議員專門攻擊中國傾銷,主張限制中國的出口,或者延長配額制,而無一句批評那些從中國出口而發財的美國公司(如沃爾馬),根本就是偽善,只是借題發揮。美國的總工會勞聯產大追隨這些立場,以為可以由此而保留本國的職位,只是為人抬轎而已。因為阻止中國出口,後果只是沃爾馬從中國入貨改為從其他發展中國家入貨而已。美國的紡織行業職位還是保不住的。畢竟美國的紡織業已經是夕陽行業。

還有一個方面是許多評論忽視的。中國紡織業的「崛起」當然會危及美國的同行的職位。但是中國紡織業的「崛起」本身,同樣是以大批裁員為代價的。中國工人並沒有真正得益,反而和美國工人一樣是受害者。早在中國入世以前,中國紡織業國企在90年代中已經進行大量裁員(下崗),到2001年紡織業已經有333萬工人被裁,佔紡織業勞動力超過一半(52.5%)!如果加上和這個行業有關的服裝和其他纖維製品、皮革製品業的下崗工人,裁員遠遠超過400萬。可是國際紡織、成衣及皮革工會鮮有計算中國被裁的紡織工人。

如果我們把握全圖而非像一些人那樣瞎子摸象,就會明白,真正的贏家,既有歐美商界大老闆,又有中國(包括香港)商界大老闆;真正的輸家,既有歐美的工人,又有中國工人,更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判別贏家還是輸家,根本不能根據國家的界線,而是要根據社會的貧富懸殊。只反對中國,卻不反對本國跨國公司和政府,客觀上都是中了政府和商界的圈套。這當然不是說中國政府無可批評。其實中國成為配額取消的「大贏家」,其最重要的「比較優勢」正是中國工人特別受壓迫。中國工人不像印度、泰國、印尼等國家(雖然大家都是窮國)的工人那樣可享有國際勞工公約所規定的勞動三權(即結社、罷工及集體談判權)。後一類國家雖然在實際執行勞法中常常大打折扣,可是還不致像中國那樣,工人完全被剝奪這些能與資本討價還價的權利。缺乏這些權利使工人無法保衛自己最起碼的權益,結果使中國的勞工成本特別低。

這種靠剝奪工人最基本權利來達致的競爭力,引發中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進一步以工人作為犧牲品的惡性競爭,對雙方的勞工而言可說是災難性的雙輸局面。雖然發達國的工人也是受害者,可是他們失了業,多少有點社會保險。發展中國家工人就完全沒有這個福分了。所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惡性競爭及其對工人的影響方面。我們更應該批評中國政府這種政策。但是這種批評,同站在官商的貿易保護主義上面去批評中國,是大不相同的。

為了保護歐美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職位,全球有220萬工會會員的國際紡織﹑成衣及皮革工會在2004年連同69個成衣出口國要求延長配額。結果當然沒有成功。現在他們只好改為呼籲世貿要正視他們的問題。其次,就是儘量附和歐盟(或者美國)利用世貿協議中的「擾亂市場」條款來阻止中國出口。這種立場,簡單說就是想乘搭官商的貿易政策的便車來達到保護飯碗的目的。這註定是要失敗的。道理很簡單。這根本不是便車,而是賊船。

發達國這些貿易政策,不論是保護主義還是自由貿易,其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創造或者保障就業,而是為了讓商界發財。這些貿易政策根本同創造職位沒有任何必然關係。工會要保護飯碗,倒不如直接用實力迫使政府創造就業機會,或者像美國一些民間團體所提出的,支持中國工人組織起來提高待遇,扭轉全球工人比賤的方向。這樣發展中國家的工業也不致被剝奪生存空間。其次,美國工會與其附和政客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如把矛頭指向那些有份剝削中國或各國工人的美國大公司(如沃爾瑪),迫使它們大為改善中國工人的待遇。

總之,發達國的進步團體如果要爭取就業保障,就應該進行獨立的工運和社會運動,而不是與敵同眠,尾隨自己的官商的貿易保護主義。就算工會要講貿易,也應該是另一種講法,那就是要使貿易服務於勞權,而非像官商那樣相反。例如歐美工會大可以發起運動,要求立法限制歐美公司從嚴重違反勞權的國家入口。這樣不是貿易保護主義,而是勞權保護主義,是確保勞權凌駕貿易,而非相反。這是朝向全球勞動待遇一體向上提高的方向,是全球比好,而非像現在那樣全球比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