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饶镇谷贵路,工人在清理河道闸口里的垃圾,河水黑如墨汁。相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對中國地理稍有認識的人都會知道,中國的水資源分配不均,大體來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照道理東南沿海地區應該水資源充足,但實情是相反的:11個沿海的省份所轄的52個沿海城市中有18個極度缺水、10個重度缺水、9個中度缺水,接近90%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1]。
這種缺水的現象和日益嚴重的水污染有緊密的相關性。中國的水污染究竟嚴重到一個什麼程度呢?首先不講遠的,距離深圳3個小時車程的潮汕地區,就已爆出了一個矚目驚心的報道。
今年四月,南方都市報刊登了一篇有關潮汕地區缺水的報道--「廣東潮汕十多萬居民生活在江邊 卻因嚴重污染喝不上水」。原來本是潮汕平原三大河流之一的練江已因污染而無法飲用,再加上供水來源單一及雨量不穩,造成練江流域的居民經常出現缺水的情況。
這次缺水的地區包括潮陽區、潮南區的銅盂、和平、貴嶼(著名的垃圾之都)、峽山、臚崗、成田等鎮,受影響的居民多達十多萬人[2]。由清明節開始,有些地區已經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都沒有水可用。
打出來的井水表面有一層銅锈,相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雖然,居民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但可惜治標不治本。有些稍有能力的村民安裝了水泵,在供水時期大量蓄水,結果造成供水下游的鄉鎮沒水可用。有些居民選擇向地下要水,打井開採,可是由於多年的工業污染,即使是地表下22米抽出來的水,都有一股腥臭味,而且水面飄著一層銅銹;甚至有些地下水黑如墨汁,連用來洗地都覺得臭,更莫說洗菜做飯。
面對著緊張的用水需求,部份村民不得不向私營水公司買水。物價高飆,水價更甚:一輛輛的三輪車拉著幾個裝滿水的大型塑膠桶走進民居,縱使沒有安全保證,也要賣上80-100元一噸。以一個六口之家計算,每個月大約需要6到10噸水,每月就要花費數百至一千元。
在中國,缺水的情況並不少見。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只有2100立方米,為世界的平均四分之一,加上政府對於城市和工業污水後知後覺,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內,不少河川已被污染得無法再用。潮汕地區就是一個典型以污染換經濟的發展模式,練江沿岸聚集了電子垃圾拆解、紡織服裝印染和造紙等高污染行業。或者經濟是拼回來了,但換不回原本的青山綠水呢。
中國政府只是近年才開始注意水資源保護,今年5月國務院提出被籲為史上最嚴的「水十條」,加強立法打擊偷排企業,改善飲用水的水質。可是一如以往,中國的法律雖好,但能否改變現況必須靠監管的力度。在龐大的官商利益共同體面前,公民社會、民間力量是必須扣連在一起,對付污染,推動監督,否則難以獲得到安全的水質。
2015年6月8日
[1]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通过验收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1048.shtm
[2]广东练江污染难根治 300万群众靠天喝水http://www.cenews.com.cn/xwzx2013/qt/201506/t20150608_79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