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中國的食水私有化

原節目名稱:《我是地球兒》之《渴》 對很多西方國家而言,全球化即等於自由貿易,很多發達國家經常強調自由貿易的好處,在推動全球化自由貿易時倡導新自由主義,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等措施,卻帶來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包括公民權力被侵害、貧窮問題惡化、環境破壞等等. 早在七十年代,西方銀行努力說服第三世界,通過債務支配後者,續借新債的國家必需先簽署“結構性調整計劃”,承諾開放市場,包括國企私有化、大規模裁員、貨幣貶值、外國產品自由入口等等. 於是,全球化就成為某些西方國家以“自由貿易”之名,要求第三世界國家開放資源,以供某些國際大企業做生意牟利,即使這些資源涉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水是生存之源,擁有潔凈的食水是人的基本生存權力;然而,WTO通過的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卻把食水供應列為可以買賣的商品,西方跨國水公司極力推動歐美政府,要求其他國家開放食水市場。2002年7月,負責統籌歐盟在WTO談判立場的歐洲委員會發信致WTO成員國,提出歐洲的食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公司「執世界牛耳」,指出「歐洲委員會的主要目標,是減卻歐洲從業者在面對第三世界國家市場時的阻礙」。 本集將探討菲律賓和內地在全球化下,食水私有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包括水費急劇漲價、貧窮家庭負擔不起水費、生活必需品變為牟利的商品等。 菲律賓的食水私有化之後,水務系統的運作比以前更差,私人公司的承諾並沒有實現,因為水質污染,4年前的一次霍亂更導致600人感染;香港鄰近的內地近來也在大力宣揚水的民營化和私有化,水費平均每年增加超過一成。香港今年也在構思食水私有化,供應全港四成人口用水量的沙田濾水廠正考慮用公私合營的形式進行,菲律賓和內地的經驗將為我們的未來發展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