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供水服務的典範

香港:公營供水服務的典範

政府水務專業人員協會

香港自十九世紀中期便開始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公營供水服務歷史。

在1854-1859年間,香港政府積極呼籲私人企業興辦各項公營事業。不少公營事業如煤氣公司、電報通 訊、電力、渡海小輪等圴吸引英資財團或私人投資,可是水務事業卻一直未能吸引私人發展公司的興趣。而在人口急劇增加,香港的天然水源缺乏,可開發土地有 限,資金短缺及私人企業不願投資等的惡劣情況下,香港政府毅然承擔了整個香港的供水服務。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公營供水服務,香港於二十一世紀已成為一個現 代化的城市,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已可獲得穩定、可靠而又衛生的食水供應。成功的水資源開墾、完善的供水系統及穩定優質可靠的食水供應令香港的供水服務 達到世界級大城市的水平。這可標誌着香港過去「公營供水服務」的成功。

食水並非一般商品,而是基本生活需要

香港政府過去投放了大量的人力及金錢在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統。單從用戶收取到的水費並不足夠彌補基本建設及 供水運作的開支。多年來的財政資助主要來源是差餉及稅收。即代表全香港的物業擁有人及納稅人一直有資助香港供水系統的建造及運作。香港供水的收費結構與歐 美國家的社會水費(Social Tariff)制度有相似之處。香港每個住宅用戶圴可享有每四個月首12立方米的免費用水。首12立方米以後的用水則分為另外三個級別的收費,及每級別的 收費圴再遞升。這收費制度含有高用水量用戶補貼低用水量用戶的精神,而低用水量的用戶則多數為年老長者及低收入的家庭。

對水費由物業擁有人及納稅人資助及高用量用戶補貼低用量用戶的做法可以看見:香港政府一向並非將食水視作 一般的商品,而是作為市民生活的基本必須品,讓一般市民可以用一個較低廉(合理)的價格獲得。雖然香港的經濟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飛,香港社會變得富 裕,但這政策仍然沒有改變。這反映保障市民基本民生的需要對地區的繁榮隱定及管治實為重要的一環。

香港供水服務正面對私有化的威脅

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後,市民受基本法保障繼續享有原有的權利,包括基本民生保障不變。但自1998 年金融風暴後,香港特區政府面對嚴峻的財政赤字的壓力下,為了縮減對供水服務運作的開支及資源投放,提出將整個供水服務的運作改變,可考慮的方案包括招聘 私人企業代理政府管理供水服務、「公司化」(可被視作將公營服務轉變為私營化的一個過程)及全面私營化等。但這些建議當時受到香港公務員的強烈反對。而香 港市民由於擔心轉變現時的公營供水服務後,水費可能會大幅增加及食水質素可能會下降,故此亦不支持改變公營供水服務的模式。在得不到社會多數人士支持的情 況下,香港特區特區政府只有擱置有關的建議。

但私有化對香港供水服務的威脅並未停止。外國政府、國際上的私營供水機構及本地的私營機構,不斷向香港政 府遊說私營供水的好處。在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建議考慮以「公營部門與私營機構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 」(簡稱PPP模式)用於香港最大的食水處理廠──「沙田濾水廠」的重建及運作。PPP模式包括了由私人企業負責設計、注資、建造、營運及將來交還濾水 廠,而運作年期約為20至30年。在2004年初更加擴大研究應用於沙田以南,包括整個九龍半島及絕大部分香港島的供水網絡的營運當中,影響所及達三百萬 香港市民的食水供應,當時香港特區政府連最起碼的公開諮詢也付厥如!在事情續步披露之後,香港水務署的公務員強烈反對這個建議,認為是將公營供水服務公司 化或私有化的第一步。在2004年5月的香港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會議中,立法會議員亦強烈反對這個建議,並要求香港特區政府須就新的方案 作進一步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及公眾咨詢。

「沙田濾水廠」現時處理全香港百分之四十的食水供應,對香港的食水供應甚為重要。以PPP應用於「沙田濾 水廠」的重建及運作必定會為香港供水服務私有化打開一個缺口。將來極有可能令全香港的食水處理廠交由私人企業營運,而服務範圍亦有可能擴展到食水分配、客 戶服務、供水申請以至整個供水服務全盤私有化。

香港特區政府認為PPP模式能夠引進技術及制度上的革新,促進科技轉移,加快工程進度以及減省行政程序。因此視PPP為一種可提高效率,增加衡工量值的模式。而且亦可減少政府於供水服務的投資。

其實香港過去一百五十多年的公營供水服務輝煌成就足以證明了維持公營供水的運作,在香港獨特環境下的表現 優越及對民生作出卓越的貢獻。在這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政府在水源不足及為了促進工商業和經濟發展的情况下,承擔着「政府」的責任,將食水視作民生所需而 並非一般商品。與此同時,香港政府從來都是積極地投放資源,以確保香港水務設施及供水系統能採用先進的科技不繼更新,與時並進,達至世界級水平,此舉做福 了香港市民亦鞏固了經濟的發展。然而,現時的特區政府卻想改變現有公營供水的模式,放棄了應有的責任,並引入PPP模式意欲作為改格革香港水務運作的高風 險實驗。但是世界上以全面私營或PPP模式營運供水而最後失敗的例子,却俯拾皆是。我們並不應該迷信私人企業就一定可以提供優質及便宜的供水服務,而排除 公營供水機構在這方面的寶貴經驗及貢獻。簡單統計自1990年至2004年的十五年內,水務署便自發地推行超過一百項改善服務的措施!香港過去優質的公營 供水服務已培育了一群優秀及富經驗的水務專業人才。我們相信香港的公營供水機構絕對有能力提供不比任何私人企業遜色的供水服務。


參考書目

  1. “Consultancy Report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Reprovisioning of the Sha Tin Water Treatment Works.”HK Government, 2004
    http://www.etwb.gov.hk/whats_new/Reprovisioning_Sha_Tin_Water_Treatment…
  2. “Consultancy Report -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Public PrivatePartnerships (PPP) for water supply, distribution, and customer servicesin Kowloon and Sha Tin South.”
    http://www.etwb.gov.hk/whats_newReprovisioning_Sha_Tin_Water_Treatment_…
  3. Meeting minutes of the Panel on Environment, Planning, Lands and Works held on 18 May 2004 and related document. http://www.legco.gov.hk/yr03-04/chinese/panels/plw/minutes/pl040518.pdf) (2003-2004)
  4. 陳婉嫻議員,〈私營化供水後果堪憂〉,《香港大公報》,June 8, 2004。
  5. 〈三大黨憂濾水廠外判威脅安全〉,《香港明報》,2004年5月19日。
  6. 田北俊議員,〈Concern raised at Sha Tin water plan〉,《Hong Kong Standard》,2004年5月19日。
  7. 〈工會憂沙田濾水廠私營化損水質──籲勿用三百萬市民健康作賭注〉,《香港經濟日報》,2004年4月20日。
  8. 立法會RP03/04-05號文件(在2005年3月10日隨立法會CB(1)1073/04-05號文件發出):有關「公私營機構合作」的研究報告。
    www.legco.gov.hk/yr04-05/chinese/sec/library/0405rp03c.pdf
  9. Freer Robert, A Private view of PFI. New Civil Engineer International, January 2005.
  10. Foot P. P.F. EYE, An idiot’s guide to the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rivate Eye, No. 1102, 19 March, 2004.
  11. 東 隧加價對食水私營化的啓示,Advertisement placed by The Government Waterwork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 Hong Kong Apple Daily(page C17) May 3, 2005.
  12. 〈濾水廠公私合營,市民恐捱貴水〉,《香港大公報》(page A7),2004年11月15日。
  13. Robin Wiseman, People power pushes against PPP. World water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Vol.28, Issue July/August 2005.
  14. Corporation takes over in Tanzania, August 2005, Water 21, magazine of the 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15. 南方朔,〈拉丁美洲的覺醒與反抗〉,《香港明報》(page A4) June 20, 2005
  16. 林行止,〈水日水周敲響警鐘 供水問題將領成危機〉,《香港信報》,March 23, 2005.
  17. 張炳良,〈公產私有化 誰得益 如何得益〉,《香港明報》,2005年9月21日。
  18. Mark O’Neill, Thames Water pulled out of Shanghai.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June2, 2004.
  19. Sue Newberry, Taxpayers put at risk by hidden debt. New Zealand, Herald Sept 6, 2004.
  20. Arnold Padilla, A failed Work Bank-funded privatisation project. March 24, 2003 at www.cyberdyaryo.com/features/f2003_0324_05.htm
  21. 英國鐵路困局的教訓,遲延奇(泰晤士左岸)
    www.cdn.com.tw/daily/1999/06/05/text/880605i2.htm
  22. Back on the Right Track, The Guardian October25, 2003.
  23. First report of the Walkerton Inquiry, Health Stream Issue 25, March 2002.
  24. 〈制水措施招致強烈反對—消費者是羊牯?〉,《星島日報》,1995年8月29日。
  25. Serving the Community by using the Private Sector: An introductoryguide to PPP. August 2003 Efficiency Unit, HKSARG
  26. Water Industry Bill- Bill 1(1998/99), Research Paper 98/117 dated 10 Dec 1998, House of Commons, UK.
  27. The crossroad between water and free trade, Pablo Solon. Vision Social del Agua www.visionsocialagua.org
  28. 28. Water Privatization Vs. Water Democracy – A Story of Delhi, Citizens Front for Water Democracy, RFSTE/Navdanya. http://www.vshiva.net
  29. 鄭依依,〈世貿禍水〉,《香港明報》,2005年12月13日。
  30. THIRST, movie produced by Snitow-Kaufman. Contact:[email protected]